国内AI企业面临盈利困境,产业洗牌加速
来源:陈超月 发布时间:2025-05-12
分享至微信

据法新社报道,自从OpenAI掀起生成式AI的全球热潮,中国AI新创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。然而,随着资本热潮逐渐退却,中国AI产业正面临严峻的商业化考验。
云从、商汤、旷视和依图科技这四家曾被视为AI崛起代表的独角兽企业,如今却深陷经营困境。据云从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其营收仅为人民币3,700万元,同比减少31%,而亏损却高达1.2亿元,是营收的三倍。2024年,云从全年亏损扩大至6.96亿元,员工人数也从801人缩减至453人,核心研发人员减少了一半。
商汤科技的市值从巅峰期的3,200亿港元暴跌至500亿港元左右。尽管2024年营收达37.72亿元,同比增长10.8%,但亏损仍高达43.06亿元。生成式AI业务贡献了超过60%的收入,但高研发和营运成本使其毛利率仅为42.9%,远低于传统软件企业。
旷视科技在申请上市过程中一波三折,多个业务部门被裁撤,研发支出收紧。据外媒报道,旷视正在进行组织与人员的“优化”,并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。依图科技自2020年以来,其医疗影像AI业务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,加上研发投入过高,亏损持续扩大。
国内AI企业对B2B业务与高度定制化项目的依赖,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。相比于美国企业,国内AI公司更注重对公部门招投标以及与压价严重的央国企客户合作。这种模式导致企业为了争取项目不得不压低报价,难以通过规模扩张实现盈利。
垂直领域AI成为企业突围的希望,如医疗、教育、金融等应用场景。百川智能主攻医疗领域,阿里推出通义灵码切入AI程序教育,云从则聚焦金融、能源、制造与智能城市。然而,垂直领域AI开发成本高、训练周期长,对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较高。
整体来看,国内AI产业泡沫正加速破灭,产业洗牌已来临。2025至2030年将是AI企业存亡的关键阶段。
[ 新闻来源:陈超月,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。如对本稿件有异议,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]
存入云盘 收藏
举报
全部评论
暂无评论哦,快来评论一下吧!


陈超月
开创IC领域,共创美好未来!
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
中美关税争端升级,科技企业面临“双面夹杀”困境
2025-04-07
美国对等关税重创全球科技产业链,台厂面临出货困境
2025-04-08
苹果面临关税困境:库克能否再次救场?
2025-04-11
苹果面临关税困境:供应链调整或难避免
2025-04-06
国内AI芯片发展面临挑战,数据中心建设热潮背后问题重重
2025-04-23
热门搜索